3773考试网 - 考研 - 招生简章 - 正文

2020年重庆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专业型)考研招生简章

来源:爱考网 [2019-9-7] [微信公众号查成绩:]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学院代码 301)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 B+
★重庆市一流学科
★重庆市首批“两江学者”“巴渝学者”设岗学科
★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支撑学科
★学校工程学学科进入 ESI 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 1%的主要支撑学科
学科简介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电
子与通信工程”领域的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学校规模最大
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
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拥有“国家千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青年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国家教学名师”、“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庆市“两江学者”、重庆高校“巴渝学者”特
聘教授等各类省部级及以上人才和荣誉称号 63 人次。学院现有博士生指导教师
35 名,硕士生指导教师 234 名。
学院拥有教育部“移动通信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移动通信终端与
网络控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及信息产业部及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与工程
中心 8 个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以及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
验教学中心。
学院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充分利用“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
研究生项目”、“巴渝海外引智计划”、“百名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重
庆市海智工作站等计划大力吸引国际知名专家来校工作或学术交流。与美国卡耐
基梅隆大学、美国史蒂文斯理工学院、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英国利兹大学、法国
巴黎高等电子学院、德国纽伦堡大学、芬兰国家技术研究院、德国赫兹研究所等
十多所国外大学及科研院所进行项目合作和研究生交换培养。
目前学院在校生达到 4000 余人的办学规模,其中: 博士、硕士研究生 1363
人、本科生 2594 人、外国留学生 55 人,形成了完整的博士、硕士、本科人才
培养体系。
省部级及以上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序号 名 称 批准部门 批准日期
1 移动通信终端与网络控制国家地方联合
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2011
2 国家“3G 军民结合终端设备动员中心” 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 2006
3 移动通信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
重庆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2006
1999
4 重庆市通信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2016
5 移动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
信息产业部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2000
2000
2004
6 重庆高校光通信与网络重点实验室
信息产业部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2000
2000
7 信号与信息处理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2009
8 重庆高校通信网测试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2007
主要教学科研平台
序号 年度 项目名称
1 2012 信号与信息处理科研平台
2 2013 LTE 移动通信实践教学平台
3 2013 移动信息终端与测试技术创新团队建设
4 2014 新一代信息通信网络研究方向建设
5 2014 移动信息终端与测试技术创新团队建设
6 2014 信息与通信学科专业群建设
7 2015 卫星移动通信科研平台
8 2015 高速光通信与网络技术科研平台
9 2016 多媒体信息处理与传输方向学科平台
10 2016 无线移动通信终端技术研发平台
11 2016 光通信技术研发平台
学位点简介
0854Z1 电子信息类专业学位-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全日制与非全日制)
本领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招收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
的学科领域。2013 年“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
2016 年获评第二届“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018
年“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的 2 个校企培养基地获批重庆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本领域目前主要从事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新型互联网理论与技术、通信信号
处理、音视频信号处理与通信、智能信息处理与信息融合、大数据及其应用、网
络安全与媒体内容安全、多媒体技术等工程领域的研究与开发、设计与规划等。
近年来,本领域通过践行“应用驱动、强化实践”理念,创新实施“点-线-面”
模块化课程教学模式;搭建“产学研”校企协同平台,创新实施“平台+项目”
的培养模式;融合多维度本行业智力资源,创建“高校+企业”的学生指导团队
等举措,形成了完整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成果喜人。本领域研
究生发表 SCI 期刊论文 165 余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 167 件,计算机软件著作
权 47 项,获省部级及其以上科技竞赛奖励 227 人次。
本领域的主要学位与专业课程包括:信号处理基础、高级通信原理、通信网
理论基础、无线通信理论与技术、通信网络体系与协议、工程伦理、工程项目管
理、通信工程规划与协议、信息技术专题、交叉学科前沿等。
招生与就业
学院历年招生情况良好,招生生源质量优良,毕业研究生就业率高,就业走
向主要是国内外通信运营商、通信设备制造商、通信工程设计院和科研院所,深
受用人单位欢迎,其中约 3%的硕士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有机
会到国外高校交换学习一年。
近 3 年本学科招生与就业情况统计表
年级 专业 招生人数 毕业人数 就业人数 就业率
2016 级
(2019 届)
信息与通信工程 197 193 191 98.96%
电子与通信工程 237 232 228 98.28%
合计 434 425 419 98.58%
2015 级
(2018 届)
信息与通信工程 226 224 220 98.21%
电子与通信工程 200 194 192 98.97%
合计 426 418 412 98.56%
2014 级
信息与通信工程 240 233 226 96.99%
电子与通信工程 197 186 179 96.23%
(2017 届) 合计 437 419 405 96.66%
近 3 年本学科研究生就业行业分布情况
单位行业
人数
2016 级 2015 级 2014 级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292 327(约 77%) 309(约 76%)
制造业 67 23 50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9 20 10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7 9 2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7 14 5
交通运输、邮政业 6 2 6
教育 17 2 4
金融业 14 15 6
军队 0 0 0
合计 419(14 人升学) 412(8 人升学) 405(13 人升学)
研究生奖助体系
近 3 年研究生奖助情况统计表


奖、助、贷名称 资助水平 资助对象
获奖
人次
覆盖比率
1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20000 元/生·学年
全日制研究生
(含博士)
以学校当年政
策为准
以学校当年
政策为准
2 研究生国家助学金
600 元/生·月
每年 10 个月
全日制
硕士研究生
在读硕士人数 100%
3 研究生国家助学金
1300 元/生·月
每年 10 个月
全日制
博士研究生
在读博士人数 100%
4 研究生学业奖学金 以学校当年政策为准
全日制
硕士研究生
以学校当年政
策为准
以学校当年
政策为准
5 研究生学业奖学金 以学校当年政策为准
全日制
博士研究生
以学校当年政
策为准
以学校当年
政策为准
6 企业奖学金—共进奖学金 20000 元/生·学年 全日制研究生 全校统评
7 企业奖学金—长飞奖学金 15000 元/生·学年 全日制研究生 全校统评
8 企业奖学金—南都奖学金 5000 元/生·学年 全日制研究生 全校统评
9 企业奖学金—通鼎奖学金
一等 1 人 5000 元/
生·学年;二等 2 人
4000 元/生·学年
全日制研究生 全校统评
10 企业奖学金-中天科技奖
学金
3000 元/生·学年 全日制研究生 全校统评
11 研究生“三助一辅”
300 元/生·月
每年 10 个月
全日制研究生
(同等条件优先
考虑贫困生)
以学校当年
政策为准
12 博士研究生科研津贴 以学校当年政策为准
全日制
博士研究生
以学校当年政
策为准
13 研究生困难补助 200-500 元/次 经济困难研究生 不定
14 研究生国家助学贷款 6000 元/年.生 经济困难研究生 不定
15 研究生生源地助学贷款 6000-12000 元/年.生 经济困难研究生 不定
科技活动与校园文化
学院已形成学术沙龙、“新生杯”篮球赛、英语风采大赛、优秀毕业生交流
会、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研究生创“芯”大赛、研究生数模竞赛等多项科技与
文化品牌活动,积极鼓励与组织研究生参加各项科技创新大赛,引导学生个性发
展,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添光加彩。
近 3 年研究生参加各类主要省部级及以上的竞赛获奖情况
学院联系人:蔡老师 联系电话:023-62460783 电子邮箱:txyjszb@cqupt.edu.cn
研电赛专项赛全国特等奖 “华为杯”网络精英挑战赛全国亚军
研究生英语风采大赛 中国研究生数模竞赛全国一等奖
研究生“新生杯”篮球赛冠军 研究生“邮一春”摄影大赛作品
优秀研究生交流会 研究生参加学校马拉松大赛
微信公众号查成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原创者观点,其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网对以上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由此产生的后果与本网无关;如以上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fjksw@163.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

您可能喜欢的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手机版

闽ICP备08106227号-4 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1461号

本站信息来自于官方网站及新闻媒体, 如有侵犯您的隐私请联系我们: